《战国机密之我是大将军》 小说介绍
《战国机密之我是大将军》是李根的一部作品,创作手法新颖,风格很独特,主角廉符李牧的塑造非常成功,《战国机密之我是大将军》的第八章血战讲述了:蒙圈的赵括没有全面理解赵王的意思,这个已经无暇再继续琢磨了,他眼下有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:粮草供应不足......
《战国机密之我是大将军》 第八章 血战 在线试读
蒙圈的赵括没有全面理解赵王的意思,这个已经无暇再继续琢磨了,他眼下有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:粮草供应不足。
都说,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架势已经摆开了,却发现肚子里是空的,这还如何干架。再这么下去,不用秦兵进攻,自己就饿得连举刀的力气也没有了,只剩下任人宰割的份儿。
连自己都保护不了,保卫赵国更是扯淡。
其实,赵括打心眼里是赞同廉颇的防御战略,但如果他再这么死守下去,连赵王那关都过不去,建功立业、光宗耀祖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必须要有所改变,有所行动,有所作为。
既然不能守,那就只能攻了。
赵括怀着这个信念,再一次站在了地图前。
好在自己的对手是王龁,这个人不难对付。他不知道,秦军主帅已经悄悄换人了,谍报工作没做好,赵括已经先输一筹了。
“报。”
“进来。”
“将军,秦军有增兵的迹象。我军粮草不多了,再这么耗下去,对我军不利啊。”一名将领进来说。
赵括感叹道:“是啊,拼消耗,我国是毫无胜算的。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,国家储备极其雄厚。而我国国土面积本身就有限,富庶地区更是屈指可数。要说士兵精锐,我过或者可以与秦国并驾齐驱,但是若要拼国力,我国与秦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啊。”
“那该怎么办?我们难道真的就这么耗死自己吗?”
赵括道:“不会,赵王需要的是出击,需要的是胜利,至于其他的,我们不用管。胜者为王败为寇,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胜利。”
“将军有计划了吗?”
赵括道:“《孙子兵法?计篇》中提到: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我们要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,采取敌人意想不到的出击行动。”
“那我军何时进攻?”
“趁秦军还没反应过来,还以为我军依旧采用廉颇将军的防御战略,在今夜子时对秦军发动攻击,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,即便不能击垮秦军,也要给他们重重的一击。”
“妙计啊。将军果然神机妙算,末将佩服。”
赵括笑道:“不要拍马屁了,今晚子时,你带五百军士,携带干草火油,偷入敌营,四面放火,待火势烧着,立即返回。接着,我将亲率大军杀他个片甲不留。”
子夜时分,月黑风高,秦军大营很安静。
那名赵军将领带五百军士,携带干草火油,偷偷地潜入秦军营地,四面放火,风助火势,致使秦军数十里连营,陷入了一片火海。
接着,赵括率领大军杀入敌营,一番厮杀,刀光剑影,秦军被杀得鬼哭狼嚎,最终,赵括非常轻松轻松地占领了秦军的一个前沿营地。
了不起啊,刚刚升任统帅,就取得了胜利。赵括赶紧把捷报传到了邯郸,赵军全军上下,包括赵括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,骄傲的情绪在赵军中渐渐蔓延开来。
秦军可是虎狼之师,难道真的就这么不堪一击吗?其实不然,否则廉颇也用不着和秦军对峙了,早就把秦军赶回老家了。
这次,赵军偷袭成功,是秦军故意为之的。
秦军将领白起粉墨登场后,面对赵军放弃防守,大举进攻的态势,白起和秦将们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讨论,改变了战略决策。制订了新的作战方针: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,采取佯败后退、诱敌脱离阵地,进而分割包围、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。具体计划是:一反与赵军对攻的战略,做出防御姿态,在长平东南的有利地势上构筑壁垒,与赵军作战的部队,按照白起的命令佯装败退。
结果,就出现了上面赵军取胜的事情。但赵括却不知情,以为是秦军不禁打,自己很厉害,甚至做起了一举攻下咸阳的美梦。赵括信心猛涨,他率大军离开大本营,义无反顾地扑向秦军的营垒。
此时,秦军将领白起见诱敌战术成功,立刻启动包抄计划,派出两支“奇兵”,这两支部队,共3万人,悄然离开营垒。一支25000人,可能是步兵或战车兵,断绝赵军后方交通线,切断了赵军的后路。另一支是5000骑兵直奔赵军大本营。就这样,在长平谷地的战略地图上,秦军的两支“奇兵”部队,以两个粗壮鲜红的箭头,呈弧形无声无息地伸向赵军的后路。
当赵括率军攻打秦军的壁垒前时,秦军一下子换成了白起的大旗。赵括一看,坏了,知道上当了。如果早知道是和白起过招,他就不会这么毛躁心急了,可惜,现在已经晚了,没有后悔的机会了。
结果,秦军早有准备,壁垒坚固,赵军久攻不下。看到赵军完全进入了秦军的伏击圈后,白起命令埋伏在两翼的奇兵迅速出击,将疲惫的赵军分割成几块,首尾不能兼顾,同时切断了赵军的后路。
赵军进进不得,退又退不得,在万般无奈之下,只好修筑工事坚守,等待援兵。
赵括道:“这白起太狡猾了,竟然阴我,太气人了。”
“俗话说: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。将军,我们突围吧。”
“突围?我赵括不是胆小怕事的鼠辈,战死沙场是我最好的归宿。要走一起走,否则,我要和弟兄们为国效忠,我不能辜负了赵王对我的信任。”赵括一身凛然正气。
这个时候,如果赵国能派出援兵的话,赵括的大军或许有救,或许会被秦军围点打援。这已经无需假设了,因为赵国的援兵始终没见踪影。而秦国却不一样。
秦昭王得到这个消息后,亲自到河内视察,并征召国内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,增援长平,堵截援军,切断赵军的粮道。那些前来救援赵军的齐、楚军队看见秦军强大的阵容,便观望不前,生怕惹得一身骚。
九月,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,援军又不见踪影,内部便开始自相残杀,以人肉充饥。
赵括见无力回天,只能怪自己太过于轻敌,结果让几十万赵军陪葬。不能就这么憋屈死,死也要死的惊天动地。于是,他率领精锐部队强攻秦军壁垒。
“将士们,为了赵国,冲啊。”赵括身先士卒,冲在了最前面。后面跟着他的精锐,俱是视死如归的模样。
白起脸上没有任何表情,内心还是挺佩服赵括的。他一挥手下令,结果秦军万弩齐发,蝗虫集群一样的弩箭划着锐利的抛物线密集地射入了赵军身上,赵括最终被秦军射杀。
赵括一死,群龙无首,近四十万的赵军最后突围无望,只好乖乖投降。
面对庞大的四十万俘虏,白起挠头了,这些人只要重新拿起武器,就又是一名战士了。赵人反复无常,而且四十万人的给养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,弄不好一旦哗变,后果将不可收拾。于是,他命令部下把四十万降卒全部坑杀活埋,只遣返了二百四十名俘虏归赵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