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箭神》 小说介绍
《箭神》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,鹰羽对主角太史慈曹玲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,看的出来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,第七章回家探母内容:不用再和那些“之乎者也”的文人们打交道,回到了练兵场,太史慈感觉好多了,在督促管亥等精心训练士兵之余,他还留心了这30......
《箭神》 第七章 回家探母 在线试读
不用再和那些“之乎者也”的文人们打交道,回到了练兵场,太史慈感觉好多了,在督促管亥等精心训练士兵之余,他还留心了这3000精兵每个人的名字,期望在其中能发现几个三国名将,结果令他失望,里面一个也没有。
典韦、许褚、颜良、文丑、徐晃、张辽••••••一个也没有,太史慈其实也知道,现实不是写小说,不是那么容易就碰到那些虎将的,毕竟方今天下各个势力都在争夺人才,自己聪明不假,但别人也不是傻瓜,何况还有像曹*、孙坚(孙策、孙权之父)、袁绍等这样的一世之雄。
对于练兵,太史慈虽然是个穿越者,但也一窍不通,不会打军体拳什么的,5公里越野之类的现代训练方法,他到是知道一点,但也不甚了解,既然自己不懂,那就交给行家去做。太史慈还是有自知之明,没有在练兵方法上搞什么“革新”,而是完全交给了管亥、张泽等人负责,他所做的,只是再次强调了纪律。军纪的重要性,他还是知道的,没有纪律的军队,虽可强悍一时,但最终也只会是一盘散沙。
转眼3天过去,简庸那里终于传来了好消息,有个贤才前来应召。
太史慈大喜,马上前去,进了大帐,只见简庸在和一30多岁,身材销瘦、面色微黄,文人打扮之人谈话,简庸见太史慈进来,对他笑道:“子义,我幸不辱命,得到一位贤士。”那人摆手道:“宪和过誉,我不敢当‘贤士’二字。”
简庸给太史慈介绍道:“这位先生乃北海人,姓孙名乾,字公祐,才学在我之上也。”
孙乾!太史慈心道,原来是他。
孙乾,《三国演义》记载,陶谦亡,荐乾佐刘备。乾为谋士,随刘备转战天下。刘备败投刘表,以乾为使。及蜀平,其位居糜竺之次。
孙乾在历史上也算是刘备的老臣,今日前来相投,确实也不能算是意外。
太史慈连忙上前施礼道:“原来是公祐先生,我主能得先生辅佐,万千之幸也。”
孙乾还礼道:“吾也是北海人,和将军同乡,久闻将军孝义忠勇之名,今日得见,实慰平生之愿。”
太史慈称谢,简庸笑道:“子义,我要回平原了,有公祐辅助你,强我数倍。”
孙乾忙道:“宪和实在过谦了。”
简庸大笑,告辞而去,太史慈和孙乾将简庸送出大营,回到中军大帐,两人落座,太史慈道:“主公去北平之前,嘱我有临机决断之权,我先权且拜先生为议郎从事,可乎?”
孙乾谢道:“乾从主公,为的是社稷百姓,非图权位,官位高低,由将军做主。”
太史慈道:“先生真是高义,宪和先生这几日负责招贤之事,今日他回平原,此事今后就交由先生你负责吧,还有营中一切政事,都由先生处理。”
孙乾吃惊道:“乾刚刚相投,将军就如此信任于我,我实在••••••必为主公大业效死节之力。”
太史慈心道:谁让我知道历史,还能不信任你吗?对孙乾笑道:“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,我当然相信先生。”
孙乾称谢,二人闲谈一阵,孙乾突然道:“将军近日可曾拜会过孔文举大人?”
太史慈疑惑道:“没有,先生此言何意?”
孙乾笑道:“我久居北海,闻孔大人十分看重将军,将军常年在外,孔大人屡次供给将军母亲金帛,以奉养之,可有此事?”
太史慈道:“确有此事,解救北海之围,亦我母之命也。”
孙乾道:“将军与北海有大功也,北海上下,无不钦敬,孔大人也必更看重将军,将军如能多与孔大人交往,日久情谊愈深,对主公大业也会大有益处。”
“哦?”太史慈疑道:“这却是为何?请先生言之。”
孙乾道:“孔文举乃当世之伟器,天下名士也,更兼为圣人之后,世代冠缨之家,门生故吏极多,久之必被当今天子宣入朝堂,为天子近臣,将军和孔大人有交情,孔大人必对我主玄德公也高看一眼,朝中有人好做官••••••”
太史慈拍手道:“哎呀!先生真大才也!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。”孙乾此计甚妙,刘备缺的是什么?是名望、官职、钱粮、人才。如果将来孔融在皇帝面前和士大夫间多为刘备说好话,刘备得到高官就容易多了,成了高官,以刘备之才,名望、钱粮、追随而来的人才必然不在话下,如此,刘备的大业将事半功倍。
太史慈心道,人才就是人才,一个孙乾就有这么高深的见识,那么诸葛亮、庞统、郭嘉、贾诩、周瑜、田丰•••••这些拥有神鬼皆惊之计,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们又该是如何呢?
太史慈立刻站起身来,道:“我这就去北海城拜会孔文举大人。”
孙乾嘱咐道:“将军,此事乃与人相处也,切记不可做作,真心实意为要!”
太史慈点头,确实,就像刘备,才能不及曹*,势力不如孙权,却能三分鼎足,靠的就是他无以伦比的人格魅力,靠的就是他待人以诚的一片真心,使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诸葛亮等这些天纵英才能为之用,从而得以成就一番事业。
太史慈知道,自己与孔融交往,目的虽然在于能使孔融将来支持刘备,但自己却不能报有这种想法,否则可能弄巧成拙。
与人相处是门大学问,太史慈对自己没有什么自信,怎样才能做到自然、不露痕迹?太史慈也不知道,好在在未来的那个时空中,王鹰是个老实人,也是认认真真交朋友的,所以虽然他朋友不多,但关系都很铁,他与每个朋友交往,从没有这个人会对他有什么用处等这些功利之心,只是觉得此人不错,可交而已,目的单纯,但效果不错。
太史慈想了想,决定就以这种心态与孔融交往,自己的本性就是如此,这么做起来轻车熟路,也不觉的为难。
今后十几天中,太史慈几次拜会孔融,而孔融也十分高兴,常请他饮宴,双方情谊日密,孔融屡次送他金银财帛,太史慈刚开始坚持不受,但孔融态度坚决,实在不好推让,又想目前刘备缺的就是钱粮,还是得之将来充为军费好,于是收下,孔融大喜,对他更加亲密。
一次饮宴,酒至半酣,孔融举杯对太史慈道:“听闻子义投效刘玄德,可有此事?”
太史慈答道:“确有此事。”
孔融笑道:“子义乃当世虎将,前途不可限量,别的不说,我听说扬州刺史刘繇,也是北海东莱人,与子义同乡,对子义十分看重,数次投书请子义前去,子义何故弃一刺史而投一县令乎?”
《三国演义》记载:刘繇,扬州刺史。属下有其同乡勇将太史慈,却不能尽其才能。遭孙策攻击,战败,落荒逃往豫章。不久病逝,享年42岁。
历史上的太史慈,就是解北海之围后,投奔刘繇,后孙策攻灭刘繇,太史慈复归于孙策的。
太史慈正色答道:“我主刘玄德仁义无双、爱民如子,世所仰慕,现今虽只为一县令,但龙困于野,终有龙飞九天之时,我投我主,非为权位,为救国救民也,国事为重,故不敢念同乡之情。”
孔融闻言,敛容道:“子义深有见识,真国士也。”待他愈厚。
经孔融提醒,太史慈也意识到了刘繇,这几天又收到刘繇书信,请他去扬州效力,太史慈一直没理此事。但如今转念一想,刘繇乃扬州刺史,控制全国最富庶的地区,和他把关系搞好,至少不要弄的太僵,也许将来对刘备的大业有好处。
于是太史慈找孙乾商量,给刘繇写了封回信,信中述说自己已经投靠刘备,不能前去效力,望祈赎罪云云,又大打亲情牌,重申与刘繇的同乡情谊,呼刘繇为兄,并允诺将来刘繇如有需要,自己一定效力等等,言辞恳切、情谊深厚,自然是孙乾代笔润色之故。
信写好,太史慈派人送出,长出口气,终于又完了一件事情。但近来太史慈老是感觉心神不宁,总觉得有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处理,但仔细想想,又想不起来。
这时孙乾上前道:“近日见将军闷闷不乐,不知何故?”
太史慈一笑,道:“也没什么,可能是没休息好。”
孙乾笑道:“我也是北海人,久闻将军令尊早丧,只有老母在堂,将军事母至孝,乃大孝子也,如今营中事务已上正轨,将军何不回家探望令慈?算日子主公自北平借兵也快回来了,此时不回家探母,等主公回来后,军情如火,恐将军不得闲回乡矣。”
哎呀,原来如此!太史慈恍然大悟。自己穿越之后,也时时想念父母弟弟,但知道已经不可能再回到那个时空,思念之情慢慢有所缓解。但这个“太史慈”,真正的太史慈,他还有母亲啊,虽然意识已经成了自己的,但母子天性,不可能断绝。
既然自己成了太史慈,而且也下定决心要把自己就当作真正的太史慈,那么他的母亲自然也就是自己的母亲。
想到这一点,太史慈急道:“先生所言极是,我这就回家探母,我走后,营中一切事务由先生与炳元(管亥)商议处理。”
孙乾道:“将军放心,一路顺风。”
从孔融送给他的金帛中收拾了白银百两,绸缎2匹,太史慈踏上了回家之途。凭借“太史慈”的记忆,太史慈很自然找到了回家的路,他是北海郡东莱县人,东莱县在北海东南百余里之外,他快马加鞭,半天功夫已到东莱县城。
他家距离县城还有5里,离家越近,太史慈却越感到••••••一种说不出的感觉,也许这就是所谓“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”吧。
太史慈策马缓缓而行,小路蜿蜒,两侧峰峦叠翠,溪流潺潺,山花烂漫,不时有农人樵夫山歌传来,好一派田园风光,使人陶醉。到了村口,对面有一孩童蹦跳而来,一见太史慈,兴奋的拍手大叫道:“太史哥哥回来了!太史哥哥回来了!”片刻间出来十几位村民,将他团团围住,问长问短,太史慈连忙下马,给众人见礼。正此时,只见一40岁左右(当时太史慈19岁,古人普遍早婚,故其母不可能年龄太大),衣着朴素、面目慈祥的中年妇人被个小丫鬟扶着,疾步而来,那妇人泪流满面,向他招手道:“慈儿,你回来了!”
母亲!这就是“他”的母亲!母子天性,霎时爆发;想起在另一个时空的父母,很可能也是如此期盼着他,两股感情一下子水*融在一起,太史慈不由自主的眼泪夺眶而出,大哭下拜道:“母亲,不孝儿回来了!”
太史慈之母扑在他身上,母子俩抱头痛哭,四旁之村民也无不下泪•••••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