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山脊》 小说介绍
主角是贺松英子的小说叫做《山脊》,是作者山村沙漠的一部历史小说,情节跌宕起伏,非常值得一看,第二章杏子主要讲的是:刚走了不远,旁边窜出一人,拿着小旗挡在路上。贺松按了一下喇叭,狠踩着油门,三轮车高速撞了过去。“哎哎……”那人急忙闪开。三轮车......
《山脊》 第二章 杏子 在线试读
刚走了不远,旁边窜出一人,拿着小旗挡在路上。
贺松按了一下喇叭,狠踩着油门,三轮车高速撞了过去。
“哎哎……”那人急忙闪开。
三轮车贴着那人驶了过去,贺松踩住了刹车。
“撞死人啊?”那人扑到三轮车跟前。
“这点本事出来打劫?”贺松讥讽道。
“打打打……打啥啊?交钱!”
“多……多少?”大叔手伸进了口袋。
“别掏!”贺松拦住大叔。
“吆,这不是刘阳洼的队长刘贵仁吗?”一个膀子上全是纹身的光头走了过来,后面跟着四个彪形大汉。
“孙老大,我交,我交!”刘贵仁哆嗦着再次把手伸进了口袋。
“本来过路费只有十块钱。可是你看,好生生的地,硬是给压坏了。咱也不乱来,就按国家标准。东子,测量一下。”
“二百三十米长,四米宽,一共九百二十平米。每平米植被恢复费十元,草原补偿费五元,耕地补偿费五元,共计一万八千四百元整。”一个大汉装模作样的按着计算器。
“好,就这么干!”贺松跳下车,拍了拍脸色惨白的刘贵仁,走到光头跟前。
“这位谁啊?还穿着军……哎,是真的吗?”光头伸手要摸贺松的迷彩服。
“别玷污了军装。”贺松推开光头胳膊。
“小子,难道刘贵仁没给你说,这是老子的地盘?交钱,一分都不能少!”光头完全没把一米七八、有些瘦削的贺松放在眼里。
“是不能少,拿来!”贺松伸出了手。
“啥……啥意思啊?”光头糊涂了。
“不是要交一万八千四百块钱吗?拿来啊!”
“小子,信不信老子打断你腿?”
“那就得十八万四,还不一定够。”
“小子,这可是自找的,给我上!”光头一挥手。
两个大汉活动着手腕,瞪着眼睛扑了过来。
“啊啊……”谁都没看清楚咋回事,就见两个大汉倒在地上,龇牙咧嘴的。
另外两个大汉顿时大怒,举着**扑了上来。
“咚咚……”两个大汉直接飞了出去,一头扎进下面的水坑里,胡乱扑腾着。
“小子,行啊!”光头怪叫着,从背后抽出一把匕首,闪电般刺了过来。
“啊……”一声惨叫。
贺松捏着光头拿刀的手腕,笑嘻嘻的。
光头嚎叫着,却不肯求饶,两腿站的直直的。
贺松略略使了些力气。
“啊……啊……大爷,大爷……”光头嘴软了。
贺松再次使了些力气。
“扑通”光头跪倒在地上。
“大兄弟,乡里乡亲的,算了吧!”刘贵仁走了过来。
“他不交钱,算不了啊!”贺松抬脚踩住光头。
“大……大爷,我没那么多钱啊!”光头哭丧着。
“不可能,能说出来就一定有。”
“大……大爷,总共就搞了这么点。”光头另一只手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钱。
“你,找个东西装起来。”贺松指着一个大汉。
那大汉哆嗦着爬起来,把钱装进一个袋子。
“剩下钱咋办?”贺松把光脑袋踩到地上。
“大大大……大爷,真的没钱,有钱谁还干这个?”
“那坑是你们挖的?”
“是是是……不是,本来就有坑,我们只是往大……”
“先把坑填了。”
光头几人填着坑,一个个挥汗如雨。
大叔要帮忙,贺松拦住了,说谁挖的谁填,不能惯着。
“大爷,都填平了。”光头走过来,满头满脸的汗珠。
“你们拿上钱,赶紧去派出所。我刚才已经报警,要是不去或去晚警察就来了。我想,你们应该有不少老账吧?”贺松把袋子扔给光头。
“我去,我们都去!”光头脸色惨白。
“听着,以后咋做人我不管也管不了,但有一条,别欺负老实人。要是再听见你们坑害乡亲,我贺松绝不客气!”
贺松捡起**,两手一使劲,**顿时弯成了九十度。
光头两腿一软,“扑通”跪倒,朝贺松磕了个头,带着几个大汉连滚带爬。
三轮车穿过山谷,下了长坡,绕过两道深沟,到了一座小山梁下面。
“叔,我到地方了。”贺松把三轮车停在一座小院跟前,大门旁边挂着赵窝棚村委会的牌子。
“村上可能没人,要不先去我家吧?对面庄子就是,不远。”刘贵仁坐上了驾驶座位。
“会去的。”贺松扬起了手。
“贺大哥,一定要来家啊!”英子也扬起了小手。
目送三轮车走远了,贺松转身走到村部大门跟前,却是铁将军把门。他掏出手机,拨通了村支书的号码。乡上就给了支书的电话,只能打给支书了。
村支书还在另一个村子,村上几个人都不在,让贺松先去他家歇缓,等他回来。
贺松叹了口气,转身爬上了小山梁。
山梁上有不少杏树,偶尔还能看到树尖上残留的杏子。
贺松把背包挂在树枝上,爬上了树干。他小心翼翼把杏子摘下来,坐在树杈上品尝着。
甜,沁入心脾是甜,是儿时的味道!贺松边品尝杏子,边环视着四周。
这是一个盆地,四周被大山环绕。这座小山梁基本在盆地中间,以这座小山梁为中心,向四周辐射出多条小路。
这就是今后三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。贺松望着那些光秃秃的大山,还有沟壑纵横的盆地,微微闭上了眼睛。
让这片破碎的黄土地脱贫,该从哪入手?
“当当当……”
贺松睁开眼睛。村部旁边的大院一个人在敲钟,边敲钟边抬头看着。
一个在山上,一个在山下,目光对上了。
贺松把最后一个杏子扔进嘴里,跳下树杈,三步两步下了山坡,走到大院门口。
“吃上杏了?”一个俊美丰胰的女人站在门里,怀里抱个孩子。
“大姐,我是县上下来扶贫的……”贺松有些不敢直视。
“进来吧!”
这是学校,有几排破旧的房子,后面还有不少窑洞。校园中间长着一棵高大的杏树,上面挂着铁钟。
三个八九岁的孩子站在树下,顽皮的看着贺松。
“大姐,还没放假?”
“放了,他们是留守儿童。”
“哦,学校有多少学生?”
“都在那儿呢!进屋。”
办公室有些简陋,却干净整洁。窗台上几个瓶子插着野花,散发着淡淡的清香。
“娃们采的,咱山里也没啥好的。”
“大姐,这可是花钱都买不到的。”
“你们城里人,这都要买?”
“大姐,我也是山里的。”
“这个点了,村上人不会来了。给,抱阵娃,我做饭去。”女人把孩子递给贺松。
贺松笨拙的抱着孩子。小家伙不认生,就是不停的动弹,让他有些手忙脚乱。
三个顽童跑了进来,围着小家伙逗个不停。贺松这才松了口气,陪着小家伙憨笑。
“喂猪啰……”里屋一声呼喊。
三个顽童蹦跳的跑了进去。不多时,端出来三只大盆子,一盆臊子汤,两盆面。
“臊子荞剁面,喜欢不?”女人抱起了小家伙。
“哎呀,太喜欢了……”贺松操起大碗,跟三个顽童抢着荞剁面。
“慢点吃,不够我再去剁……”
连吃了三碗,贺松才抬起头,满满盛了一碗,慢慢享受着。
“大姐,村上常有人过来?”
“咋可能?这是学校,外人连大门都进不来。”
“那我……”
“你是军人。”
“大姐认得?”
“我男人也是退伍军人。”
“哦,他……”
“去了南方。”
“那你……”
“要不是这三个小猪,我早走了。不过,下学期他们就转走了,学校可能要撤,我也得调走。若是干的不顺心,就辞了去南方。”
“那么多房子,以前学生肯定不少吧?”
“那几年有二三百人……”女人望着窗外,充满了留恋和无奈。
“我叫贺松。”
“这是我们杏子老师,可好了!”一个男孩端着饭碗靠在女人身上。
“这孩子……赵馨,都叫我杏子,赵窝棚的。我比你大不了多点,已经抱娃了,你可得加快啊,咯咯咯……”
“杏子姐,这不当兵了吗?结果就……有点对不住二十五这岁数啊!”
“咯咯咯……贺扶贫,三个小猪就交给你了,晚上可得看好了。”
“保证完成任务!”